传媒播报
我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媒介资讯 > 传媒播报 > 正文

新媒体时代下电视新闻的赛博空间新视野

作者编辑:陈凌琦转载:新妹文章来源:人民网更新时间:2016-06-13 10:23:39点击次数:989次
网络空间中生存和发展,需要构建一个“赛博空间”,以此引领电视新闻进入一个全新的视野。

随着历史的演变与发展,信息传播的手段不断地迭代更新。从口语传播、文字、印刷术,到电子媒介的出现(例如电话、广播、电视等),再到现在的计算机与互联网的使用,信息传播手段经历了多次变革。时代的变迁造就了网络时代的异军突起,带来了网络的全面覆盖格局,也产生了全球共存关系。在新媒体的冲击下,电子文化传媒发展迅速,导致了赛博空间(cyberspace)的生成与数字化时代的全面发展。这种网络时代造就的赛博空间为网络无限可能的开放性提供了支持,同样,网络时代造就的虚拟现实的日常化与现实世界的日益网络化互相交织。网络新闻在此种情境下应运而生,利用新媒体的方便快捷抢占先机,给传统的电视新闻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

一、电视新闻的“赛博空间”

根据学者的研究和考证,“赛博空间”一词是1984年由英国幻想小说家威廉?吉泊松(William Gibson)在小说《神经漫塞》(Neuromancer)中提出的一个概念,文中写道,“当网络与人的思维意识合为一体后,即可遨游其中。”吉泊森将这一虚拟空间称为“赛博空间”。有学者甚至认为,“所有的空间都在变为赛博空间,因为信息传播正在向这个空间迁移。”①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将网络带入千家万户,将虚拟空间融合到现实世界中,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们将计算机的数字化信息储存和处理能力通过现代通讯网络技术联结起来,从而形成了一个崭新的社会生活和交流的空间——赛博空间,这是一种虚拟空间、精神生活空间和文化空间。”②

在新媒体环境下,网络新闻虽然逐渐抢占主流新闻媒体的优势,但归根结底还是在传统电视新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网络新闻的冲击下,传统电视新闻行业必须做出相应的改变,才能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传统电视新闻行业需要建立属于自己的“赛博空间”,打造赛博空间新闻,才能跻身于时代前沿。

二、电视新闻构建“赛博空间”的必要性

日前,例如手机支付宝、百度翻译、甚至游戏“第二人生”等利用创造一个数据的虚拟空间来与现实世界相连接,带领大众进入赛博空间。传统的电视新闻也要构建“赛博空间”,才能赶上网络新闻发展的态势。“赛博空间”可以使大众具有匿名性的特质,在虚拟的空间内,可以根据自己所想畅所欲言。大众在“赛博空间”里拥有更大的言论自由,会更愿意在这种情境中发表言论。美国戴维?迈尔斯教授在《社会心理学》一书中提出“身体匿名性”的概念,指出人们湮没在人群中,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言语,自身的身份也不用被其他人质疑。在这种轻松的环境中,人们更愿意敞开心扉吐露真言。书中还指出了匿名性使人们的自我意识减弱,群体意识增强,人们更容易对情境线索作出回应,无论这线索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大众在电视新闻的虚拟空间内言他所想,提高了参与性,由以往的“受众”身份转变为“参与者”的身份,与电视新闻进行互动交流,从而提高新闻的传播效果。同时,“狂欢化、心灵化、自由化以及匿名的便利,‘无我’的方式和虚拟的世界”,③极大提升了新闻的自由度,受限的新闻自由在此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放。

三、建构“赛博空间”需要的因素

(一)硬件因素

信息技术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造就了网络时代的诞生。“赛博空间”作为人们之间进行互动存在的虚拟空间,自然少不了网络的硬件标准。网络作为连接现实世界与“赛博空间”的关口,在电视新闻的转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电视新闻需要通过网络形成虚拟空间,与更多的用户进行互动交流。在这个空间里,大众可以充分行使言论自由的权利,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时,新闻传播的空间也随之大大提高。此外,电视新闻要构建“赛博空间”还需要多种媒体的支持,例如门户网站、手机移动客户端等其他新媒体的硬件支持。要求群众不仅能够通过电视了解新闻,还能够利用其他媒介掌握新闻资讯。

(二)软件因素

除了硬件的支撑以外,还需要电视新闻行业的相关从业者具备多种技术,以往单方面的新闻专业知识已不能满足在电视新闻的“赛博空间”内的发展。新闻从业者还需要向多媒体人才方向转型,成为多向互动型人才。因为在“赛博空间”里,要求新闻从业者能够在其他媒介上做好电视新闻的连接工作。在具有新闻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补充其他行业的知识,例如数据分析、融合,版块设计、网站设计等计算机领域的知识,能够将网络上的碎片化新闻进行重塑和整理,归纳和提炼出事实的主题。同时,“赛博空间”的运用还需要群众的配合,要求群众能够具有独立上网的意识,或者在他人指导下能够操作网络的技能,以及具备一定的媒介素养,了解新闻的传播机制。这就要求新闻从业者不仅能在该新闻领域做到术业有专攻,还应该深入群众,了解群众关心的热点、焦点,同时了解时政,掌握最新的新闻点,抓住能够加以报道的新闻事件,提高自身的新闻敏感性和主动性。

(三)人文社会因素

“赛博空间”的构建,不仅要依靠新闻业界、学界的自身努力,还需要依靠社会各界的各种力量的支持,才能更好地为群众、为社会服务。在新闻业界,要注重新闻从业者的业务素养和专业素养以及职业素养的培养和提高。在学界,还需要依靠各类专家学者对电视新闻的新视野进行研究和探讨,制定出更加完备的发展方案。在社会各界中,还需要依靠政府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制定出关于电视新闻新领域的相关政策法规,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为电视新闻行业的发展做出明确的规划。

“赛博空间”的构建,会改变以往的社会生活方式以及群众的思维方式,群众的身份会发生剧烈转变。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还需要新闻业界、学界以及社会各界对群众进行正确的引导,引导群众进入正确的电视新闻新视野、新领域,引领正确的舆论方向,将电视新闻的“赛博空间”与正常的日常生活融为一体。

四、电视新闻“赛博空间”的特性

有学者认为,“电子传媒与赛博空间的关联域通常具有多媒体性、超链接性、虚拟性和互动性等基本特征”。④

(一)多媒体性

电视新闻的“赛博空间”以传统的电视为传播媒介,以其他媒介为辅助传播媒介,扩大了传播范围和传播效果。例如,新闻在电视上进行播放的同时,利用手机、iPad等移动客户端登陆APP或者网站可实现同步播放,这时“数字媒介可以互相转换、拷贝”。“多媒体性意味着网络无限可能的开放性”,⑤媒体之间的边界逐渐模糊,使电视新闻有了发展和呼吸的空间。

(二)超链接性

通常的超链接指的是从一个网页指向一个目标的连接关系,可以是同一个网页上的任何元素,包括文字、视频、音频等内容,也可以直接跳转到另一个网页。而电视新闻的超链接性指的是,在电视新闻播送的同时,如果大众听到内容中的一个关键词,例如新闻事件的名称、发生的时间、地点等信息,大众可以在电视上输入相关关键词,电视画面便可以跳转到当时事件的播送情况。这种超链接性方便大众更好地了解新闻事件的发生情况,对新闻的传播效果起到了更好的提升作用。

(三)虚拟性

由于电视新闻的“赛博空间”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具有“时间的虚拟”即实时性,电视新闻构建的“赛博空间”将通过专业记者和编辑随时在大数据中采集新闻点,尽可能地对新闻进行实时播送。电视新闻的“赛博空间”也具有“语言的虚拟性”,即数字语言。以往电视新闻只能够靠主播在电视上播报新闻,而通过电视新闻的“赛博空间”,可以在网络上进行转码形成数字语言,将主播播报的新闻以文字的形式展现给群众。同时,电视新闻的“赛博空间”还具有“思维的虚拟性”,即达到人工智能。通过数据的采集、整理,运用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得出最佳的新闻事件,然后对其进行报道。这种人工智能的方式,减少了繁复的过程,使新闻播报的速度大大提升,也提高了新闻制作与播出的效率。

大众可以利用“匿名性”的特征对电视新闻进行评价。例如,在电视新闻播放同时,设置弹幕功能,观众可以直接通过电视遥控器在电视上输入想要发表的言论,也可以通过其他媒介在电视的同步转播上输入自己想要发表的评论。通过这种方式,使“赛博空间”融入人们的生活,增大新闻传播力度的同时,也丰富了大众的日常生活。

(四)参与性

电视新闻的“赛博空间”不仅改变了以往“受众”的身份,将“受众”转变为“参与者”,使每个人都有充分发挥自己言论的自由,提高了参与性,增加了互动性,从而提高了新闻的权威性与传播效果,扩大了媒介自身的生存空间。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赛博空间”实现了新闻自由、公共和隐私的交汇相融,打破了传统的某些规范和权利话语的桎梏。

五、目前电视新闻中存在的不足

电视新闻构建的“赛博空间”还不够完善,在今后还会遇到一系列的问题。例如,大众在发送弹幕的时候,该如何保证不出现一些不当的言论。针对这一情况,应该设置对某些不当言论的关键词的屏蔽功能,如若输入过程中出现某些不当的言论,弹幕系统就视其为不能发送成功,从而不能在弹幕中出现。同时,大众的媒介素养还需进一步提升,电视新闻在构建“赛博空间”时需考量大众的媒介素养程度。

六、结语

“赛博空间”是“由数字技术创造出的一种兼具现实性与虚拟性的独特存在,连接在线与离线生活,并对现实产生巨大影响”。⑥它在电视新闻中的运用,为大众提供了一个新的视野。“赛博空间”的虚拟现实与日常生活的时空密不可分,互相缠绕,形成“赛博空间”的日常化和日常生活的虚拟化,对大众的认知方式、文化和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的改变。顺应时代的潮流,传统电视新闻需要做出改进、升级,并不断提升自身的生存空间,将网络新闻的碎片化重新归纳和整理,形成对新闻的系统梳理,引领大众对新闻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人民网 (编辑:陈凌琦转载:新妹)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 all right reserved
版权所有 @ 传媒发展研究网 网站运营:北京国新华闻管理咨询中心
京ICP备16022957号-1
客服电话:(+86 10) 63869902
邮箱:rmdxxwxy@sina.com
网站公告: 查看详情
PPT下载 返回顶部